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社会 >>  正文

点亮“迷途”微光 守护“青芒”向阳

发稿时间:2025-02-22 06:24: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田昕禾 王煜鑫 中国青年网

  “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一份‘守心’的工作。”春节过后,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一级检察官侯亚月迎来了她从事检察工作的第11个年头。

  参加工作伊始,她的工作内容较为宽泛。2018年,随着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检察院为落实好最高检“一号检察建议”,推动未成年人检察(以下简称“未检”)专业化建设,成立了专门的未检工作团队。侯亚月因在青少年普法工作中表现突出,且与未成年人沟通时展现出独特的亲和力,开始主要负责未检工作。在她看来,这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缘分。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一级检察官侯亚月走进校园开展普法活动。图为2019年。受访者供图

  “青芒”破土 合力守护

  接手未检工作不久后的一起案件让侯亚月深受触动。受害人娜娜(化名)是一名9岁的女童,年幼丧父,母亲改嫁后她跟随外婆生活,不幸遭遇了性侵。娜娜不仅遭受了身体的伤害,也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初见娜娜时,她眼中流露出的迷茫与无助深深刺痛了侯亚月的心。

  侯亚月迅速行动,联合多部门为娜娜开展心理疏导,协调转学事宜,并成功为她申请了司法救助金。这起案件让侯亚月深刻意识到,未检工作不仅仅要依法办案、惩治犯罪,也需做好守护工作,要有做“全科医生”的准备。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具有显著的延伸性,无论是综合保护还是帮教挽救,都涉及诸多方面。”侯亚月说,“未成年人需要更精细的‘诊疗’,单凭一人之力难以周全,成立专业团队十分必要。”

  遇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在检察院党组的大力支持下,侯亚月创新工作机制,牵头成立了“青芒”未检团队。她介绍,景谷盛产芒果,青涩的芒果就像懵懂、青涩、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他们需要精心呵护,“青芒”因此得名。

  随着“青芒”未检团队工作的不断深入,侯亚月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远非单一部门或个体所能完全覆盖,需要社会广泛参与、多角度发力。

  2021年,她开始积极联动社会各界,号召爱心人士加入,共同组建“青芒”爱心团队。如今,“青芒”爱心团队吸引了来自社会各领域的爱心人士56名,成立了法治宣传、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宣传、协调6个组,群策群力,全方位链接社会资源,形成了“检察牵头、社会参与、专业支撑”的关爱模式。

  未检工作要在法治中探寻“最优解”

  “未成年人案件具有特殊性,与成年人案件在办案理念、办案程序等方面有诸多不同,甚至没有‘标准答案’。”侯亚月办理过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件,行为人是一个17岁的男孩。他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忙于生计,母子之间常年缺乏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心理鸿沟。案发后,这位母亲依然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更谈不上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若按常规直接提起公诉,劣迹或将成为他人生道路上难以抹去的污点。“司法保护不是简单地惩处,而是要在法律框架内创造改过自新的机会,甚至要弥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教育缺失。”侯亚月说。

  慎重考虑后,检察机关最终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并协同“青芒”爱心团队制定了为期6个月的帮教计划,侯亚月特别要求行为人母亲也一同参与帮教过程。

  在帮教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侯亚月收到了行为人母亲发来的感谢短信。短信中,这位母亲告诉她,孩子变了。他不仅在学校里获得了奖项,还主动与母亲一起散步、聊天,并利用暑假勤工俭学,用自己的收入给母亲买了按摩仪。

  在持续多年的帮教实践中,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侯亚月深刻体会到,未检工作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未成年人检察不能只有‘冰冷的手铐’,更要有‘温暖的手掌’。”她说,“但并非所有的宽缓和帮教都能换来令人满意的结果。”

  每个案件中,侯亚月都在寻找保护、教育与惩戒的“黄金分割点”。“必要时,惩罚同样是挽救。”侯亚月告诉记者,在未检理念上,未检团队经历了从“一味宽缓”到“精准施策”的嬗变。过去强调“保护为主”,如今更强调“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未检工作从单一办案转向综合司法保护。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一级检察官侯亚月走进校园开展普法活动。图为2022年。受访者供图

  面临“挑战升级” 未检需要“干中学”

  侯亚月认为,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普法教育已难以适应当下未成年人的需求。为此,她带领“青芒”未检团队探索创新普法模式,将法治教育融入游戏、视频、户外拓展等互动活动中,寓教于乐。

  在法治课堂上,他们通过播放热门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讨论“偏见与成长”的关系,激发学生对法治与道德的思考;组织开展“模拟法庭”,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实践,增强法治意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编写制作不同主题的法治课件,带领未成年人在场景化教学中了解法律知识。此外,团队特别面向帮教少年开展“零距离”旁听庭审活动,让他们直观感受触碰法律底线的严重后果,从而警醒自我、敬畏法律。

  如何创新破解法治教育“枯燥症”,如何让法治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价值共鸣,是她一直在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未成年人直接学习法律条文有很大难度,法治道德教育才是根基。”侯亚月介绍,“过去的普法多以讲授‘禁止性规范’为核心,强调‘什么不能做’,而现在更注重培养青少年的规则意识与道德判断力。”

  侯亚月始终认为,未检工作者不仅要为未成年人的成长保驾护航,自身也需要不断成长。她告诉记者,自己不仅在工作中要面对孩子们,回到家中还要陪伴读小学的儿子。“我的工作对我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与儿子的日常相处也给我的工作带来很多思考。”她与记者分享收获,“事实上,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远比我们想给予他们什么更为重要”。

  随着各级检察机关深化“四大检察”综合履职,侯亚月的工作范畴从刑事犯罪拓展至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领域。“在学习中不断寻求专业化发展。”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和期待。

  多年来,侯亚月获得了“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优秀辅导员”、云南省十佳公诉人等诸多荣誉。“有很多人在为未成年人保护作出努力,我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改变一代人,就能影响几代人。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被‘拉’回来,但至少我们要让他知道,我们没有放弃他,社会更不会放弃他!”

  在景谷这片土地上,“精准司法”遇见了“社会共治”,“法律理性”浸润了“人性温度”,一株株“青芒”将在红土高原上迎来成熟季。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田昕禾 见习记者 王煜鑫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点亮“迷途”微光 守护“青芒”向阳
责任编辑:高秀木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