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段时间以来,“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话题受到热议。大学校园里,有一些同学参加志愿服务只为加分、凑时长,以各种理由逃避集体活动,热衷于在老师面前“表演”好学,从而“刷”高成绩……如何理解“精致利己主义”的内涵与本质?在个体意识逐渐彰显的当下,怎样找到个体与集体、利己与利他的平衡点?其中,思政教育如何起到价值导向作用?有关这些问题,我们邀请了高校一线教师分享见解。
——————————
主持人: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对话嘉宾:
庄臣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学生职业发展与校友联络办公室主任
赵华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
吴秋怡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主持人:您怎么看“精致利己主义”?青年该如何正确认识集体主义与利己主义,避免将其简单对立?
赵华珺:“精致利己主义”这个概念最早由学者钱理群提出,指的是那些在追求个人利益时,手段圆滑、精明,但又不逾越法律和道德底线的行为。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很多讨论: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现实的生存策略,有人则认为它违背了社会主流价值观,本质上就是极端个人主义。我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时,编制了一份“问题清单”供学生进行讨论,其中有个问题就是:你如何看待与评价“精致利己主义”?这个题目被学生评为“印象最深刻的问题”,可见其受关注程度之高。
第一次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时,我让学生将“精致利己主义”的概念、出处、内涵讲清楚,然后把它当作极端个人主义的一个变种去批驳。结果,有学生跑来问我:“老师,为什么我们要反对‘精致利己主义’?如果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以符合规定的方式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怎么就成了错误人生观了?”这个学生的提问无异于给了我当头一棒,因为在当时的我看来,“精致利己主义”的本质就是“极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背道而驰,反对它不是“理所应当”吗?怎么学生反而为“精致利己主义者”鸣不平了?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深刻地意识到,思政课教学不能也不该存在“理所应当”,如果“理”没讲透彻,在学生眼中就没有所谓的“应当”。深入思考后,我发现学生产生怀疑的原因主要有3点:一是对这种观念外在表现形式的“精致性”有误解;二是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困惑;三是对“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有偏见。
为此,在后续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穿透“精致利己主义”的表象,看到这种“精致”本质上是对既有规则的虚假迎合而非真实认同,一旦既有规则不能帮助“精致利己主义者”达成自己的真实目的,他们就会立刻抛弃规则,改走其他捷径,这种“投机主义”思维,是对规则的一种“隐性破坏”。其次,要对“利己”和“利己主义”作出明确区分,“利己”是人的本能,个体追求自身正当利益无可厚非,而且保障个体正当利益的实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利己”不等于“排他”,更不等于“损公”,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的“利己主义”已经完全等同于“极端个人主义”,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反对。同时,也要为“集体主义”正名,集体主义不是“群体主义”“牺牲主义”“小团体主义”,而是凝聚集体成员共同需求和利益,为集体发展提供价值指引。
庄臣: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过去,二者的“对立性”较为突出,集体主义常被误解为强调牺牲个人利益,个人主义则过度侧重私利优先。随着社会演变,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更加侧重“统一性”,即要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此基础上实现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各按步伐,携手共进”是平衡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理想状态。然而,大学生在作出选择时却面临不少挑战。比如,“Z世代”一出生便与互联网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在个体价值观尚未塑造成型时,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不良价值观的冲击而产生迷茫和困惑;还有一些大学生担心坚守“集体主义”,会出现个人利益受损而产生动摇和怀疑等情况。对此,要加以辨析和引导。
主持人:“精致利己主义”是完全不可取的吗?当个人利益与集体目标冲突时,年轻人该如何抉择?
庄臣:辩证认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我认为要处理好3种关系。一是自我和他者的关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比如在就业过程中,有的同学为了自己多一个保底的选项,而与一家自己并不会真正入职的用人单位签约,在拿到更加心仪的offer后,果断放弃上一家。殊不知这种行为,既损害了个人在用人市场的信誉,也有损学校的美誉度,甚至会影响后续毕业生到这家用人单位就业。如果在个人选择时能够充分考虑到自身行为产生的影响,遵守契约精神,既能为用人单位省去麻烦,又有助于维护毕业生的整体形象。而一个有良好口碑的学校或集体,对个体的发展也会提供帮助。
二是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独行者快,众行者远”。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才最有力量。同样是在职业选择时,究竟是选择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还是选择生活条件好、薪资待遇高的地方,那些努力将个人才智与祖国需要融为一体的人,心中自有答案。
三是利己与利他的关系。过度强调利己,可能导致社会不平衡、不稳定;过度强调利他,则有可能损害个体的合理需求。相信大多数人都期待既“互惠利他”又“合理利己”的完美局面,但有时候情况却不能尽如人意,需要找到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平衡点,也需要“少数服从多数”的格局、“舍我其谁”的勇气,还需要“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和境界。
吴秋怡:集体主义的本质是“共生”,而非“牺牲”。“生存策略”不等同于“价值观”,短期“不吃亏”也许一时能获益,但失去的是信任和合作,这恰恰是个人长远发展的最大保障。面对难以抉择的情况时,我建议学生可以去寻找个人与集体目标的交汇点——集体发展需要个体才智,个体成长亦需集体托举。以科研团队为例,成员们为攻克难题共同努力,当团队取得成果,每个成员都能收获荣誉、学术成就,以及未来发展的助力。即便在短期内,个人为集体作出一定牺牲,从长远看,也会因集体的发展获得回报。而且,在集体主义氛围下,人们能收获真挚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认可,这些都是无法用物质衡量的宝贵财富。
主持人:在思政教育中,有哪些具体措施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点?
庄臣:学校首先应注重集体观念的培养,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的正面宣传,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物学习,向“时代楷模”等榜样学习,唤醒学生在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更看重社会贡献的责任感。其次,借助《形势与政策》课,讲好国家战略发展的目标,让学生在理性认知和具身体验中读懂世情、国情、党情,进而将专业学习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更契合的匹配。
此外,在大学阶段,学生有很多机会在集体生活中学习、成长,既提升了个人能力,又使集体收益最大化。比如,完成课堂小组作业时,小组成员分工有序,认真完成自己所负责的部分,齐心协力、同心共进,争取获得最佳的展示效果;在社会实践中会遇到各种突发状况,如何通过协调与沟通,尽快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调研成果,考验的是实践团队成员间的默契配合。
吴秋怡:曾经有同学问我,追求个人理想是否意味着要放弃社会担当?服务国家战略是否意味着要牺牲个人利益?我们经常在课上交流这个问题,答案往往是——“个人追求”与“社会价值”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将“个人理想服务国家战略”的理念融入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课堂中,需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学科背景来增加案例介绍。比如,我曾讲过程开甲、袁隆平、黄大年、韦慧晓、谭海仁等一系列榜样故事,每次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课程作业的方式进行引导。我今年给学生布置的结课作业是:回顾自己大学生活,写一位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校友。我还带领学生共同创作了《南雍启明科学家精神绘本丛书》,讲述程开甲、郭秉文等南大先贤的故事,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悟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意义,明白个人价值在集体和国家发展中才能得到最大体现。同时,我们也会走访科学家等前辈,了解家风传承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引导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让我格外感动的是,一名学生写道:“以前总觉得,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就够了。但现在明白了,个人的优秀只有融入时代的洪流,才能真正绽放光彩。”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许子威 记者 王聪聪整理)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2月23日 04版